津云新闻讯:上个月,王晓晨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从警15年,对日常工作手到擒来、驾轻就熟,流淌的岁月如一水镜湖惊不起波澜,直至遇到这位老者,……我不由重新审视着自己工作的意义,原来正是这份平淡的日常,能给一个人带来如此重要的人生意义。”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她说甚至被带入到15年前刚入警对着警徽宣誓激情澎湃的那一刻,“原来平平淡淡才是真。”事情还要追溯到8月10日的上午,陈炳和大爷的一次咨询求助。(文/王敬怡 图/姜晓龙 设计/陈楚)
8月10日上午,那时还不是天津市民的陈炳河来到天津市公安津南分局新家园派出所咨询户口问题,想要将户口从内蒙古通辽市迁至天津。“陈大爷今年69岁了,从19岁起就去内蒙古,是一位老知青,退伍后就一直在通辽生活,晚年想要落叶归根落户天津。”王晓晨作为新家园派出所的户籍民警,为了解决陈大爷的问题,一次次向他询问,一遍遍对上请示,一趟趟去送材料,“最开始他想要走外地父母投靠子女落户的方式,但首先要满足自己的所有子女均为天津户口,而且办居住证要满三年。”
“因为历史原因,陈大爷先后在档案里出现过三个名字,炳和、秉和、炳河。”但提供的档案材料不能明确这三个名字是同一个人,看着一脸愁容的陈炳和,王晓晨立即将此情况向上级请示,并在卷宗中附上详细的佐证材料以及情况说明,确保陈大爷的诉求在最短时限内解决,8月25日,陈炳和大爷领取了期盼50年的户口准予迁入证明。
2006年,王晓晨走上工作岗位,“从上班那天起我就管理户籍工作,面对来咨询的群众我们尽量能多提醒的都多少一句,让他们少跑路。”2019年她调动到新家园派出所,“这边情况十分特殊,属于城郊结合部,外地人多,城市人也多,本地人口少,房屋买卖率高,所以在户籍工作上,面对有很多特殊的问题。”她回忆说。
如果每位群众来大厅办的事都能顺利办成,他们每个人都能满意而归,那么也许户籍民警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工作岗位了。但是最麻烦的就是很多事情不遂人愿,一番口舌之后事情没有解决,矛盾便开始了。“有时我们也很无奈,我们的落户政策非常明确,不符合政策的就是不能落户,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一遍一遍耐心地解释。”辅警马楠说道,遇到脾气稍微火爆点儿的人,还要吼几声以发泄不满……“其实,窗口单位当然希望尽可能满足每一位群众的愿望,但无论办大小事情都要符合相关的政策规定。”
虽然户籍民警在日常工作中不常涉及加班情况,但“365天×24小时”全天候政务服务举措是不变的。“您好警察同志,我的孩子上学需要报名,落户手续还没来得及办理,今天是最后一天了,但我只能晚上下了班过去,这可怎么办呀?”王晓晨听到电话那头焦急声后,立即询问相关情况,了解事情原委,她在电话里安慰焦急的家长,回复可以晚下班等待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并详细告知需要准备的材料,“为了避免出现老百姓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情况,所以只要是有群众来咨询,我们了解情况后符合政策的,时间上都可以配合。”
“我和同事的手机号和微信号全部公开的。”王晓晨笑着说,她希望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很多时候我下班开车回家的路上都会接到电话,赶紧就靠边把车停下来接着打电话。”户籍窗口是公安机关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 。王晓晨带着深厚的感情,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一把尺子,竭尽全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鸡毛蒜皮”非小事,点滴之间总关情。用王晓晨常说的话:“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决大家的矛盾和烦心事,虽然累但很快乐。”新家园派出所大厅里,王晓晨和同事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接待一位又一位办事群众、受理一项又一项流水式程序、解决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忙碌而充实。她们用自己温暖、细致、友好的语言和接待诠释着公安的信念和坚持,以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践行着自己无悔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