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5年來,三地科技部門創新思維,推進基礎科研合作,促進了三地科研要素互動,實現了科研機制創新。
京津冀是我國科技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也存在創新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難點在協同,突破靠創新。
不久前,在天津市科技局會議室里,由京津冀三地組成的專家組正在驗收京津冀三地聯手合作的南水北調基礎研究項目。在驗收會現場,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趙坤向專家組展示了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與清華大學水電工程學院共同組隊完成的“南水北調來水對受水區地表水中細菌遷移附著行為影響”項目。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在微生物研究方面有優勢,清華大學水電工程學院在流體力學研究方面實力強。兩所院校強強聯合、組隊科研還是首次。聯合組隊實現了科研優勢互補,讓解決方案更加精確。未來的科研成果將應用到雄安新區水環境治理中。”趙坤介紹說。
“京津冀三地共同推進的基礎研究項目,首先是著眼于共同的需求。”天津市科技局基礎研究處處長金雙龍說:“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切入點,使天津和河北更好地借助北京科研優勢;同時北京的科技資源也能在天津、河北有用武之地,從而實現了三地合作共贏。”
自啟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基礎研究項目以來,三地逐步完善協同創新合作機制,組建基礎研究聯合管理機構和專家指導組,不斷探索新模式推進科學研究,形成了統一組織、統一申請、統一評審、統一立項、統一管理成果共享的“五統一”全面協同緊密合作機制。
“五統一制度是一次創新。三地研究人員自由組成研究團隊,共同申報科研項目,共同使用科研經費。在此基礎上,三地科技部門統一立項、統一管理、統一驗收。這打破了京津冀三地各自研發的局限,發揮了北京高校、院所的科技資源優勢,最終形成三地一體的最佳解決方案,實現了科研資源最優配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紅對記者說。
據統計,三年間京津冀三地投入的基礎研究經費從最初的300萬元增長到目前的1200萬元,項目申請數量也呈倍數增長。(津云新聞編輯劉穎)